当前位置:经验君>走世界>资讯>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资讯 阅读(7.98K)

导语:春节又快到了现在又到了我们一年一度的春节时间,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对的习俗如果要详细说一说,我想可以出一本书了。我们很难再这一篇文章的篇幅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所以我们今天只选取了春节重要的的习俗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那么,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我们下面来说一说。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当天有哪些习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第2张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春节习俗-贴门神,挂年画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很迷信,认为人体的病痛顽疾,都是鬼在作祟,所以在除夕之夜要驱鬼。于是,就在门上刻画神茶、郁垒二神的形象,并于门上悬挂苇索,供二神缚鬼喂虎之用。南朝梁人宗檩(约公元500—563)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称之为门神。”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茶、郁垒二神之名,挂在门上,称为“桃符”。神茶、郁垒是上古之时的神仙,两兄弟,他们居于海中的度朔之山,山上有桃木,枝叶茂盛,连绵三干余里。东北有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户,神荼、郁垒居其门,见到害人之鬼,就用苇索捆绑,令虎吃掉。人们把他们的画像贴于门除祸降福。

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源于“桃符”。古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许多自然灾害不理解,以为是鬼神作怪。过年时要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茶、郁垒二神之名,挂于门旁,以避邪鬼。到了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联语。据家》介绍,后蜀主孟昶(919叫65以为不工,自提笔书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改称春联。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不仅观赏春联,还亲自题写春联。据说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便去询问,得知这是一家阉猪的,尚未请人写。朱元璋便自告奋勇,为那阉猪人写了一幅春联:“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意贴切、幽默、风趣。经明太祖一提倡,许多文人学士便把题写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便蔚然成风。故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汜·春联》载:“春联者,即桃符也。白人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巾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第3张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祭祖与团年

祭祖是在除夕之夜团年之前祭奠祖先。饮水思源,过年时不能忘记已故的先人。祭祖仪式非常隆重,祭品有三牲大礼,即猪头、猪尾(表示全猪一头)、公鸡一只、羊头或兔子一只,再加祭酒;现代的祭品一般为水果、鲜花、祭酒。然后由家长率领儿孙一起端上祭品,在祖先灵位前跪拜或行礼、莫酒、焚香化钱,并祈愿祖先保佑子孙福禄寿喜、安康吉祥。祭祖的形式或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也要赶回家中吃年夜饭,这是华夏民族一个难解的团圆心结。放鞭炮

除夕之夜,无论城市与乡村,华街与陋巷,处处是爆竹的声音,此起彼落,竞相欢唱。放爆竹始于汉代,那时是用烧烤竹节,发出巨响,本意是驱鬼。据《神异经》和《荆楚岁时记》载:放爆竹是“辟山臊恶鬼”。山臊恶鬼住在西方大山中,人撞上它就会生大病。但它最怕爆竹声,所以新年来临就放爆竹,既能驱鬼,又迎新的喜庆气氛。到了唐代,有个叫李竹筒内装硝爆炸。到了宋代,爆竹改用火药,用纸制作。南宋施宿嘉编写的《会稽志》载:“除硫磺制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宋时的爆竹已和今天的鞭炮相近了。

春节习俗-守岁

除夕守岁的风俗,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中的记载:“终年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南北朝时渐成风气,到了唐宋,则已盛行。唐代诗人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写出了唐时守岁的情景与诗人的感慨。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守岁》诗中吟道:“明年岂五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表达了他把希望寄托于来年和少年的美好愿望。宋代诗人范祖述的《杭俗遗风》载:“年三十夜,有不睡者名曰‘守岁’,盖是时,家家灯烛辉煌,……街上行人,照耀如同白日。”守岁之风,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