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验君>走世界>天气常识>

惊蛰养生艾灸注意事项 惊蛰艾灸的穴位及方法步骤

天气常识 阅读(3.17W)

导语:惊蛰养生艾灸注意事项有哪些?艾灸是我国中医疗养的一种方式,艾灸分很多种类,夏季三伏艾灸称为“三伏灸”,而每个节气的艾灸叫做“节气灸”,节气灸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对身体进行调理。下面为您介绍惊蛰艾灸的穴位及方法步骤。

惊蛰养生艾灸注意事项 惊蛰艾灸的穴位及方法步骤

惊蛰养生艾灸注意事项 惊蛰艾灸的穴位及方法步骤

惊蛰艾灸

节气艾灸的意义: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

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2、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惊蛰艾灸不同穴位,不同作用功效:

脑血管有问题的艾友可以艾灸:足三里、悬钟穴,每次每穴左右各20分钟,一周3次,做保健灸。

心血管有问题的艾友可以艾灸:内关穴、公孙穴,每次每穴左右各10分钟,一周3次,做保健灸

艾灸健脾穴:中脘、足三里、太白

艾灸方法:在中脘穴、足三里左右各绑一个单孔竹制艾灸盒,同时施灸20分钟,手拿艾条悬灸太白穴左右各10分钟,艾灸3天休息1天。

章门穴:阳陵泉属胆经,也是胆经的合穴,八会穴之筋会,有专解肝胆之郁的功效。

艾灸方法:在章门穴、阳陵泉左右各绑一个单孔竹制艾灸盒,同时施灸20分钟,艾灸3天休息1天。

惊蛰养生艾灸注意事项 惊蛰艾灸的穴位及方法步骤 第2张

惊蛰节气艾灸

惊蛰艾灸不同体质,不同的艾灸穴位:

1、痰湿体质

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艾灸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丰隆,天枢,水道,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等穴位。适当的将拔罐和艾灸结合起来刺激这些穴位,平时也可以先用刮痧的方法疏通: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2、阴虚体质

这类人群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艾灸调理以督脉、肾经、任脉、肝经调理为主,足三里,关元,中脘,气海等穴都是重点。注意:灸法一定要用温和灸,火力不宜猛而泻。

3、阳虚体质

这类人群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艾灸调理以督脉、膀胱经、肾经为主。注意:火力先温和后加强。

4、血瘀体质

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者多为血瘀体质之人。艾灸调理十四经皆可做。主要取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这些穴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惊蛰养生艾灸注意事项 惊蛰艾灸的穴位及方法步骤 第3张

惊蛰养生艾灸

惊蛰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