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經驗君>走世界>天氣常識>

北京的春節習俗 老北京春節都這麼過兒

天氣常識 閱讀(2.3W)

導語:春節年年有,但相信大家這年是過得不如一年了,為什麼呢?因為多數人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的年味沒有以前的濃了,很多過年該有的習俗活動都被大家所淘汰掉了。可是,還是有一些城市的習俗保留得比較完整,例如首都北京。下面我們來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瞭解老北京春節都這麼過兒!

北京的春節習俗 老北京春節都這麼過兒

北京的春節習俗 老北京春節都這麼過兒

2018春節

北京的春節習俗——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儀式,人們在灶君神像前供上關東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爺“上天”。人們如此尊重這位灶君,是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舊時,每當臘月二十日過後,孩子們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謠,並且盼望著大人們快些買回糖瓜來。“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北京的春節習俗——請財神爺

除夕和七年級是春節的高潮。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了聲音,於是家家戶戶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請過”財神爺“,在家裡面恭恭敬敬地供起來。除夕之夜,人們照例不睡覺,叫做”守歲“。大家圍爐共坐,笑語喧闐,小孩子們則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時,閤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即開始了新的一年。

但在屋子裡遇熱後就變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這種粘性很大的麥芽糖,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膠牙餳” (音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也寫道:“歲盞後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在唐朝它已與美酒一樣,成了春節期間必備的佳品。到了明清時代,麥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場,成了祭祀灶王爺時,粘糊其口的武器。

2018春節

北京的春節習俗——掃房日

臘月二十四的傳統是掃房子,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過去人們信奉萬物有神靈的說法,因此在民間傳說中認為,到了二十四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間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職,也就是彙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而留在人間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爺在維持秩序。這樣看來,這個時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過來,也完全不用顧慮任何東西,因為神仙們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這樣也不怕會衝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用來大掃除的日子。

北京的春節習俗——做豆腐

臘月二十五,最重要的習俗有兩項:一是“二十五,糊窗戶”;另一項是“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臘月二十三祭了灶,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後的臘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該糊窗戶了。過去的北京人,家家戶戶都住在四合院裡。那個時候的房子,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多的玻璃門窗,更多的則是那種帶窗櫺的、上下對開的、在窗櫺上貼上宣紙或白紙或報紙的、窗櫺把窗戶分成了一個個的小格子、格子裡面被貼上了窗花的窗戶。現如今,居住在樓房裡的人們,“糊窗戶”是大可不必了,貼個窗花、貼個福字、掛副對聯,還應該是必不可少的程式。

北京的春節習俗——逛廟會看節目

北京春節期間,另一番盛況就是廟會和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舊時的北京城內及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廟宇,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

郊區的花會在春節期間最為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專案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彩,表演各種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