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經驗君>走世界>天氣常識>

2016年台風為什麼生成偏晚 受厄爾尼諾年密切影響

天氣常識 閲讀(1.99W)

導語:今年6月份竟然沒有颱風,這似乎很不科學,然後2016年7月迎來了第1號颱風“尼伯特”,7月3日8時在關島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洋麪上生成,預計“尼伯特”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4日以後移速將有所加快,逐漸向我國台灣到華東沿岸靠近。未來有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和海域,預計8至10日將影響上海、浙江一帶。那麼2016年台風為什麼生成偏晚呢?本站為您分析吧。

2016年台風為什麼生成偏晚 受厄爾尼諾年密切影響


今年首個颱風“尼伯特”姍姍來遲

2016年前半年西北太平洋異常平靜,造成整整半年的颱風空窗期,“尼伯特”是1949年以來生成時間第二晚的首個颱風。據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許映龍介紹,這種1—6月都沒有颱風生成的情況的確比較少見。根據統計,1949年—2015年1—6月空台的年份僅有兩年,分別是1973年和1998年,而這兩年均為強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次年,與今年的情況一致。厄爾尼諾對台風活動的影響並不是單一的,其中所涉及的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以及對天氣氣候影響的物理機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從中國初台登陸時間和總數來看,常年初台6月27日登陸我國,1998年的初台在7月10日登陸,最晚是1983年,7月17日初台才登陸我國,常年台風登陸總數是7.1個,1998年最少,只有4個。據許映龍介紹,厄爾尼諾年赤道東太平洋變暖,熱帶西北太平洋變冷,偏冷的環境的確不利於颱風在熱帶西太平洋的發展。總體表現就是,颱風生成晚,生成數量也偏少,相應的登陸我國颱風也會比較少。


2016年前半年西北太平洋異常平靜,造成整整半年的颱風空窗期,“尼伯特”是1949年以來生成時間第二晚的首個颱風。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首席周兵解釋,通常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大氣的上升運動很強,對流活動旺盛,有利於颱風生成。在厄爾尼諾年,東太平洋海温異常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則較常年偏低,西太平洋低緯的上升運動也將有所減弱,由此導致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對流活動減弱,西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這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高層輻散的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颱風生成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