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經驗君>走世界>資訊>

2018什麼時候立春 立春是幾月幾日

資訊 閲讀(3.26W)
2018什麼時候立春 立春是幾月幾日

導語:自古以來立春在我國就有着重要的寓意,小編現在都記得,立春到來的時候,人們就會放一掛鞭炮,叫做“打春”。家家户户響起鞭炮聲,一陣轟轟隆隆的聲響之後,春天就醒過來了。今年的立春時間有點特別,估計是很難聽到家鄉的鞭炮聲了。那麼,2018什麼時候立春?立春是什麼意思?立春是幾月幾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18什麼時候立春 立春是幾月幾日

2018什麼時候立春 立春是幾月幾日

立春時間

公曆: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農曆:農曆丁酉年 臘月十九日

干支:丁酉年 甲寅月 丁卯日

立春是什麼意思

立春是反映季節和物候的一個節氣,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開始了,天氣將逐漸回暖,廣闊的大地將呈現出一派富有生機的景象。俗話説:“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頭。”即“立春”之日不在“五九尾”便在“六九頭”。立春以後,白天逐漸增長,氣温慢慢回升,土壤由下層開始化凍,凍土變淺。

明代王象晉《羣芳譜》記載:“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立春這一天,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白晝變長了,太陽也暖了,氣温、日照、降雨也都處於這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地裏的小春作物長勢會加快,同時,油菜抽a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會明顯增加,應該注意及時澆灌追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俗話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就意味着已將開始大春備耕,人們不能再閒置田地了。但是雖然立了春,在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依舊是“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並且在這期間也會有強寒潮侵襲,’引起天氣幹早,也常常伴有大風和降雨,這對於農業來説,應該注意採取措施。

2018什麼時候立春 立春是幾月幾日

立春重要習俗

打春牛、搶春

打春牛,在民間又稱為“鞭春牛”、“鞭土牛”。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上古。《禮記·月令·季冬》中記載的“命有司大灘,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氣”,應當是古代“打春牛”的濫觴。

到了唐代,“執杖鞭牛”的習俗又成為立春日的重要景觀。所謂“執杖鞭牛”,就是在祭祀儀式完畢後,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唐代大詩人元鎮的《生春》一詩中就有“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之句,這恐怕就是對當時這一習俗的生動描繪。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了《土牛經》之後,這一風俗更是廣為傳播和流行。清康熙時期的《濟南府志·歲時》中對打春牛習俗的記載更加詳盡:“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替春花。里人、行户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綵為春樓,而市I小兒,着綵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灘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絡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看來,在古代立春日“打春牛”活動中,官方和民間還有眾多的其他祈豐驅災活動相伴。

由上述可知,立春日打春牛的意義,不只是送寒氣,促春耕,也有祈福驅災的含義在內。因此,各地對這一活動極其重視,製作春牛的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用土堆雕的,也有用秸稈和紙紮糊成的“紙牛”。打春牛之後還有搶春的風俗,即把土牛打碎後,人人爭搶春牛土搬撒到自己的田中,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最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習俗是,迎春牛時,觀看的民眾依次向春牛叩頭,祭拜完畢,眾百姓一擁而上,爭相將春牛弄碎,將搶得的春牛泥土帶回家撒在牛欄內。山西晉南一帶則用“紙牛”祭春,並在牛腹中裝滿五穀雜糧、紅棗、栗子、核桃、花生等乾果,紙牛被抽打碎裂後讓孩子們爭搶而食,形成“搶春”的又一種習俗。在農耕時代,牛是農家最重要生產工具,在立春日拜土牛,並爭搶堆砌土牛的土和紙牛腹中的五穀雜糧和乾果,既是表達對耕牛的尊重和敬意,也是用牛的任勞任怨、埋頭耕耘的精神來激勵自己在新的一年中開拓奮進。

立春重要習俗

咬春

咬春講的是在立春日的飲食。立春對農時的重要性,決定在立春日的飲食也比較講究。農人的飲食講究和耕種土地上生長出的各種產品是聯繫在一起的。一般人家這日講究吃蘿蔔或生菜以及由葱、蒜、芥、姜、韭五種辛辣味的菜拼成“五辛盤”;用菜作餡,用小麥面作皮包成的鋪蓋卷形狀的食品稱為“春捲”,可蒸可炸。人們食用這樣的食品稱為“咬春”或“吃春盤”。也有的地方在這一天吃用素餡包的餃子,也稱為咬春。古俗這一天忌吃葷,以表達對耕牛五畜和各種動物的尊重,也表示這個季節各種動物已進入繁殖期禁止獵殺的意思。

“咬春”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盛行,大詩人杜甫在《立春》一詩中説:“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詩中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菜傳纖手送青絲”等句就是描述當時立春日咬春的習俗。將春捲列為立春日食品,始於唐,盛於宋。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春捲)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由此可知,古人對於春捲的考究程度以及對“咬春”活動的重視。

咬春的習俗一直到今天,仍在各地流傳沿襲。每逢立春,家家都要備上美味可口的春捲,配以蘿蔔、生菜等新鮮蔬菜調配的菜餚。

蘿蔔以及“五辛盤”等新鮮蔬菜食物,在中醫看來都是屬於“驅寒殺菌、健脾寬胃”的飲食,在象徵冬去春來的“立春”日吃這些菜蔬,既象徵着對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又表達着對來春“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期盼。

由於我國把國際公曆和中國農曆兩套曆法並行,並把我國的節氣按照陽曆排列,每月兩個節氣,日期相對固定,而這些節氣在傳統農曆中的日期卻仍在不斷變動,從而造成了有的農曆年份出現“一年兩頭春”或“無春”的現象。例如農曆丙戌年(俗稱狗年),立春是正月初七(2006年2月4日),而下年的立春時間是農曆臘月十七日(2007年2月4日),雖然立春的時間從陽曆講不是一個年份,但從農曆講卻是“一年兩頭春”。同樣的道理,也有在農曆一年中沒有“立春”之日的現象。這本是由於陽曆和農曆計算時間的差異而造成的個例,是正常的歷法演變所致,與吉凶無關。但在舊社會這種曆法演變的個例現象,常被一些宣揚迷信的人利用,説成有大災難降臨,純屬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