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經驗君>走世界>資訊>

陽曆是什麼意思 陽曆是農曆嗎

資訊 閲讀(1.02W)

導讀:陽曆是什麼意思?陽曆其實是曆法的一種,也被叫做太陽曆,我們現在各國通用的公曆就是根據陽曆改編來的。在我們生活中,也會常常説到農曆這個詞,這也是曆法的一種,那麼陽曆是農曆嗎?如果不是,那農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探討下吧。

陽曆是什麼意思

陽曆是什麼意思 陽曆是農曆嗎

陽曆是什麼意思

也叫太陽曆。曆法的一種。年的長度以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365日5時48分46秒)為依據,月的長短則是人為決定,與月亮圓缺無關。現代各國通用的公曆就是由陽曆改編而成的,通稱陽曆。

陽曆是農曆嗎

陽曆不是農曆。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稱夏曆、中歷、國曆,俗稱陰曆。

農曆的定月方法是用朔望月週期給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長約29天半,所以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曆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曆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則是閏月。

農曆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以便家事活動,所以農曆實為陰陽曆。

農曆的由來

陽曆是什麼意思 陽曆是農曆嗎 第2張

農曆的由來

農曆始於黃帝時代。農曆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產生於商代。

殷商時期的歷法已經相當成熟,它提升了計算的精準度,且不斷的完善形成,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如夏曆、(殷歷)、周曆、西漢太初曆、隋皇極曆、唐大衍曆等。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並派人編纂了《太初曆》,它確立使用夏正建寅,確立使用無中氣置閏之法則,自此之後中國曆朝歷代所頒佈的歷法版本,均為在此基礎之上的算法修訂,規則改動甚少,只有從平氣平朔到定氣定朔的改動,為了更符合天體運行,提升精確度。

農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

陽曆,即太陽曆,是以四季循環的迴歸年(地球繞太陽一週)為基本週期,與月相變化無關。太陽曆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迴歸年,歷月的日數和年的月數是人為規定。

陽曆是什麼意思 陽曆是農曆嗎 第3張

農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即太陰曆(月球我國古代稱太陰),以月球圓缺的週期朔望月為基本週期。歷月平均長度29.5天,規定單數月30天,雙數月29天,12個歷月為1年,共354天。規定30年內增加11個閏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陰曆只在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使用。(注意跟我們有的陰曆不是一個概念)

公曆,公共曆法簡稱。現行世界通用曆法,真名格里高利曆(羅馬教皇制定頒佈),太陽曆的一種。天天在用就不具體説了。

農曆,中國傳統曆法,屬陰陽曆(我們經常簡稱為陰曆,這裏一定要與前面所説的太陰曆區別)。以月相變化週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同時又考慮迴歸年的週期,採用加閏月的方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和迴歸年的長度接近。以朔日作為第個歷月的初一,兩朔日之間的時間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設12個月,共354或355天。為使歷年平均接近迴歸年,在19個歷年中加入7個閏月,有閏月的那年有13個月,共384或385天,叫作閏年。19個歷年和19個迴歸年的長度幾乎相等,7個閏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具體安置在哪一個月,這和二十四節氣的中氣有關。二十四節氣實際是由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組成(是不是出你意外),二者相間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氣,如含有中氣雨水的月為正月。19個迴歸年中有19*12=228箇中氣和節氣,但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7個月沒有中氣,7個月沒有節氣。陰陽曆規定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這一年的閏月。

陽曆是什麼意思 陽曆是農曆嗎 第4張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另外有一點,我們現在説的農曆一詞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歷的稱法,但統稱是干支紀年法。一般現在都用農曆一詞了,但在一些專業文獻中會有另外稱法。

曆法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中的一個代表,但是現代社會各個國家開始進行融合交匯,曆法的統一性也是時代進步的趨勢,所以我們也應該要更加的瞭解兩種曆法,既是要與國際接軌,另外也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的一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