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經驗君>走世界>天氣常識>

廣西扶綏發現恐龍化石羣 對研究當地氣候環境有重大意義

天氣常識 閲讀(3.13W)

導語:扶綏龍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中國,屬於植食性巨型恐龍。近日,扶綏縣山圩鎮那派盆地“恐龍之家”又傳來好消息,考古專家在此新發現了一組規模較大的恐龍化石羣,發掘位置在平天村淥榜屯的一塊台地上,距離2001年的恐龍化石發掘遺址不到10米。這一發現,對研究廣西當地氣候環境有重大意義。

發掘現場的恐龍骨骼化石清晰可辨。

廣西扶綏縣官方消息,近日,考古專家在扶綏縣山圩鎮那派盆地新發現了一組規模較大的恐龍化石羣。廣西國土廳、廣西自然博物館的專家組進行初步辨別分析後認為,此次新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至少有兩種類型。由於距2001年發現恐龍化石的遺址距離不足10米,因此不排除其中部分化石與上次發現的是同一條恐龍的可能。

據平天村黨支部書記謝永軍介紹,早在今年4月,廣西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就在此勘測出有恐龍化石的跡象。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後,一個月前,工作人員開始入場進行發掘。目前現場發掘出的恐龍化石,從上個星期開始“初露端倪”,其中地勢較低的部分專家清理得較快,已經露出了清晰的化石形狀。但由於近期現場連下大雨,發掘工作一度受阻。工作人員因此暫停作業,等待天氣好轉後再繼續發掘。

村民謝先生受僱看護場地,已在這裏守護了20多天。他説,在清理了表土之後,專家們便戴上手套,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進行發掘作業,“挖到骨骼化石時,他們非常細心,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時用螺絲刀一點點摳,生怕傷到這些寶貴的化石”。

據瞭解,廣西扶綏縣境內有着豐富的古生物化石,特別是恐龍化石聞名全國。1973年,扶綏首次發掘出恐龍化石,這些化石現保存在國家自然博物館,被命名為“扶綏中國上龍”。2001年,扶綏縣再次發現了“一窩三龍”奇觀,先後發掘出80多塊恐龍骨骼,屬於蜥腳類恐龍,距今已有約一億年,這些化石是華南地區首次發現的早白堊紀大型恐龍化石,也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高大、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後被命名為“趙氏扶綏龍”,現存於廣西自然博物館。

據悉,此次發現的扶綏恐龍化石羣,對研究廣西那派盆地的地層、古環境氣候以及對廣西的地質勘探具有意義重大。

相關鏈接

內蒙古首次發現大型鴨嘴龍類恐龍化石 骨骼保存完好

考古學家發現史上最大的恐龍化石 身長約26米重達65噸

日本福井縣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代哺乳動物骨骼化石

四川現巨型恐龍足跡 1億年前腳印長60cm厚20cm

廣西扶綏發現恐龍化石羣 對研究當地氣候環境有重大意義
掃碼關注公眾號

廣西扶綏發現恐龍化石羣 對研究當地氣候環境有重大意義 第2張
掃碼下載app